娟子最近特别苦恼,因为孩子之前的同班同学,转学到了一所新开的小学。
重点那位妈妈转发了老师带领早读的视频,教室内设备都是全新的,老师也是特别负责的样子,娟子特别后悔:后悔自己怎么犹豫了,怎么没给孩子也转学。
其实小学选择是该求近,还是求优,我也犹豫过、后悔过。看着别人家孩子进入了看似更“优”的环境,那种焦虑和自责感,几乎每个负责任的家长都经历过。
但细细算清楚以下几笔账,我逐渐释然。我想,我现在的选择,——是目前对我的家庭最优的选择。
展开剩余84%第一,算清“教育资源”这笔账——“优”是真“优”吗?娟子后悔没转学,是看到新学校的几点好:
①学校特别大,孩子可以活动的场地多。
②集团9年义务教育一体的学校,师资力量肯定优。
③视频里看,老师很负责。
我想着如果确实好,那咱下个学期,或者1年后也转过去吧。娟子又觉得那时候不适合转学了。
我也没有说太直白,希望娟子能看到这篇吧!
硬件设施来说,新学校肯定没得说。
但要说老师,那所集团学校,最多有中学老师,小学老师不还是新招聘的嘛!是不是更优,未可知。
新入职的年轻老师,工作上肯定更有拼劲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但带了娟子孩子两年的老师,肯定对孩子的情况也更了解。老教师又更有经验一点。两者相比,谁会更优,这也是未可知的。
我家孩子现在入读的小学,当初也是花了4万多过户费,从我父母手上过户了房产后,孩子才能入读的。
毕竟算是区里排得上名的优质小学,双胞胎能顺利入学,我还为自己提前规划好了户口和房产关系而自豪了好一阵子了!
孩子的同班同学,就因为没有过户祖辈房产,属于有户无房一类,在2023年适龄入学儿童特别多的年份里,不得已被调剂到了多15分钟步行路程的小学。
但是孩子入学后,我却越来越后悔了!
我家双胞胎入读这所小学,更重视语文和艺术方面的培养。
多15分钟路程那所小学,反而是市里唯一一所可以参加某项线下科技项目考级的小学。也间接地了解到那所小学,更重视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培养。
也就是说,实际上,那所没去的小学更符合我家俩孩子的兴趣、以及我和老公给孩子制定的培养计划。
当然,硬件方面,那所小学也是更好的。
也就是说,我花费4万多过户费,最后孩子入读的不是我们心目中最“优”小学。我一直为此意难平。直到今年表妹的孩子入学,我才想明白。
第二,算清“时间与精力”这笔账——路途远近是硬成本娟子孩子本来可能转学的新小学,比现在小学多10分钟路程。
我一直意难平没进的“无房”户被调剂的小学,比我们现在小学多15分钟路程。
我表妹小孩入读的小学,比她门口小区配套的小学远20分钟路程。
娟子和我家孩子,现在都是中午回家吃饭,再玩一会儿或者睡一会儿,下午再步行去上学。如果换成我们心里更优的那所小学,中午就只能放学校托管或者托管机构吃饭和午休了。
再是早晚得接送时间,肯定成倍的增加。大人、孩子都累不少。
娟子和我,现在都是老人帮忙接送小孩。但如果距离远上一点,老人能不能继续接送,也是 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光是这些剩下的时间,让孩子多睡会,或者多看会儿课外书、搞搞运动,孩子也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。
表妹选择心中更优的小学,路程远了不少。
她的解决方案是在离校5分钟的小区,每月花费2000多租了一套房,外婆和她带着孩子搬了过去(表妹夫在外省工作)。
为了不会骑电动车的外婆接送方便,一年光房租都得多花费2、3万。
这么算下来,我又觉得当初花费的4万多过户费,读了这所离家近的小学,真是不错!
第三,算清“成长环境与社交圈”这笔账——熟悉的社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小雅房产配套的小学其实也不错,但口碑上觉得我们小学好,好不容易让女儿读上了我们小学。
但小雅发现女儿和同学们、她自己和其他家长,总是有点隔阂。
班上英语要分小组讲故事,小雅女儿同组的其他同学都住一个小区,大家约定周五晚上在小区篮球场对下台词,但她们要从家来这个小区,实在太不方便了。要么放了学在附近吃饭,再一直等到那个时候;要么她就不参加这次排练。
家长约孩子一起上哪儿玩,或者讲起小区里、孩子之前幼儿园的什么事,小雅插不上一句话,有些完全不知道他们说什么,就总找我问。而且很多误会,我发现仅仅因为小雅并不住在这里,所以不清楚,并不存在她想的:别人故意针对她。
最后的话当娟子再次为那个早读视频感到焦虑时,我对她说:别再比较和后悔了。每所学校都有其闪光点,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性。所谓“最优解”,不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,而是在对自身家庭情况、孩子特质进行综合权衡后得出的。
算清了时间精力、教育资源、成长环境这几笔大账,我们就能更平和地看待自己的选择。相信我们的用心陪伴和理性选择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起点。
毕竟,一个身心健康、充满好奇、在爱和安全感中长大的孩子,无论在哪所学校,都能拥有光明的未来。
发布于:湖南省